遗产城市:杭州发展新路径
杭州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西湖、大运河、良渚遗址先后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遍布全城,从南宋临安城遗址到近现代江墅铁路遗产,从梁祝传说到杭罗织造技艺,延续着城市的根和魂,彰显着杭州的文脉与精神。当前,杭州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既有机遇,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建设“遗产城市”将是凸显自身优势与城市特色的重要发展路径。
1
多元共生的遗产体系,是杭州建设
“遗产城市”的资源基础
杭州的遗产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树一帜的价值地位,呈现出多元共生的优势与特点。
从遗产类型来看,既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遗产,也有民风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颇具地域文化色彩的遗产,还有能够反映时代进步、城市演进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以及面向未来的亚运遗产、数字艺术遗产等。
从遗产价值来看,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良渚遗址、宋韵文化核心的临安城遗址,都具有至高性的历史价值。江、河、湖、山交融的生态资源,是自然天赋优势和“诗画江南”的环境依托;西湖文化景观、西溪湿地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钱塘江古海塘、大运河水利航运工程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丝绸文化、茶文化是东方审美意向的写照。
从遗产保护利用方式来看,既有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等开放模式,也有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等原址保护类型;既有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空间等馆舍展陈形态,也有依托古镇、老街、旧居的场景再现等,不一而足。
这种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科学”等多重属性与复合价值的遗产体系,既是杭州享誉海内外最鲜明的城市特质,也是建设“遗产城市”的先天优势与资源。
2
耦合增益的遗产效应,是杭州建设
“遗产城市”的成长动能
杭州多元共生遗产体系所产生的耦合增益效应,可以通过“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城市”“遗产+公众”等多种耦合方式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成长动能。
例如,考古遗址是灿烂文明的历史印记,也是杭州从史前聚落发展到现代大都市的成长年轮,通过对考古遗址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可以使其成为联通“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再比如,西湖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就在于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理想化融合,“遗产+城市”模式通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和遗产景观的有效保护,使杭州在延续“城—湖”格局基础上,形成“山水—人文—城市”良性互动关系。
在遗产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中,类型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将为杭州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城市发展繁荣的反哺也将会使遗产保护利用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出遗产与城市、公众的耦合增益效应,发挥出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杠杆放大作用,与城市共生共融发展。
3
遗产与城市有机融合,是杭州建设
“遗产城市”的发展范式
“遗产城市”建设就是要促进遗产与城市的有机融合,通过“激发遗产活力—融入百姓生活—带动城市更新”,拓展遗产的显性功能、价值边界和溢出效应,形成融合式“遗产城市”的发展范式,使遗产成为城市中的一片生态绿洲,给公众一处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场所,一方滋养精神的文化空间,使人们经由遗产感受到文化的浸润。
更为重要的是,遗产与城市有机融合也是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因遗产保护利用所产生的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将以巨大的经济、文化附加值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城市或地域增值,并以优越的文化软环境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曾几何时,在一些城市的快速扩张中,考古遗址曾经被当作城市的“包袱”,历史街区也被视作发展的“障碍”,一些近现代的老旧厂房和工矿区,也成为城市“锈带”而衰败。
随着这些考古遗址、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被挖掘与认知,成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亮点,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空间再生。
如今的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就是通过旧厂房仓库和老民居的综合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了展现杭州百余年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带动运河文化带发展的城市共享空间。
4
共富共享的宜居之都,是杭州建设
“遗产城市”的远景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共同富裕不仅指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还包括生态、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进步,需要我们有一个多维度共同富裕理念,既要关注经济GDP的提高,也要重视环境的优化美化、文化的丰富多彩、教育的公平普惠等。
杭州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天堂,就在于山水人文的浓厚底蕴,向世界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这既是古代“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也是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方案。
将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与环境优化美化相结合,与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相结合,以“遗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与活力的动能,将会助力杭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实践。
作者介绍:
张颖岚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今日编辑:王珏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王磊
责任编辑:江宁宁 金云云
往期推文: